全球最大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将在苏州投运(资讯)
- 型号:LDX-K3050
- 输出电压:0-30V 输出电流:0-50A
- 来源:产品中心
- 发布时间:2024-09-11 13:54:51
- 本报讯记者韩逸飞报道:6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
本报讯记者韩逸飞报道:6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的“主心脏”——苏州吴江庞东中心站送电投运。该示范工程预计8月底建成投运,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顶级规模、电压等级最全、技术装备最新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
当前电网大多采用的是交流电,但近年来随着能源清洁转型加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量并网,同时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直流负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直流电网也逐渐发展起来。由于交直流互联必须要经过专用设备做转换,这就增加了电能损耗和电网调控难度,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构建高效、低耗、可靠的直流配用电系统,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
2018年6月,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申报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将在江苏苏州吴江经济开发区(同里镇)176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庞东、九里2座直流中心站,构建涵盖市政、工商、民用等多个应用场景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累计接入直流负荷10.5兆瓦,同时具备±10千伏、750伏、±375伏等3个直流电压等级,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不一样用户的用电需求。2020年5月,该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正式开工建设。
据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直流配用电系统具有高适配性、高可靠性和高能效性的特点,区域内分布式新能源和直流负荷能够即插即用,无需经过交直流转换,实现分布式能源100%全消纳,最高可降低电能输送损耗30%,对于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此次投运的庞东中心站是该示范工程的两大“主心脏”之一,担负着交直流转换与电量分配的任务。它可以将10千伏的交流电转换成±10千伏的直流电,然后再经过直流变压器输出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供给不同用电需求的客户使用。
据介绍,该站同时也是整个配用电系统的控制中心,通过站内最新研发的站控系统和协控系统配合,实现全网故障100毫秒恢复供电,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99%。
本报讯记者韩逸飞报道:6月2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的“主心脏”——苏州吴江庞东中心站送电投运。该示范工程预计8月底建成投运,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顶级规模、电压等级最全、技术装备最新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
当前电网大多采用的是交流电,但近年来随着能源清洁转型加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量并网,同时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直流负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直流电网也逐渐发展起来。由于交直流互联必须要经过专用设备做转换,这就增加了电能损耗和电网调控难度,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因此,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构建高效、低耗、可靠的直流配用电系统,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
2018年6月,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申报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将在江苏苏州吴江经济开发区(同里镇)176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庞东、九里2座直流中心站,构建涵盖市政、工商、民用等多个应用场景的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累计接入直流负荷10.5兆瓦,同时具备±10千伏、750伏、±375伏等3个直流电压等级,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不一样用户的用电需求。2020年5月,该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正式开工建设。
据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直流配用电系统具有高适配性、高可靠性和高能效性的特点,区域内分布式新能源和直流负荷能够即插即用,无需经过交直流转换,实现分布式能源100%全消纳,最高可降低电能输送损耗30%,对于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此次投运的庞东中心站是该示范工程的两大“主心脏”之一,担负着交直流转换与电量分配的任务。它可以将10千伏的交流电转换成±10千伏的直流电,然后再经过直流变压器输出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供给不同用电需求的客户使用。
据介绍,该站同时也是整个配用电系统的控制中心,通过站内最新研发的站控系统和协控系统配合,实现全网故障100毫秒恢复供电,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99%。
LATEST NEWS
新闻中心
- 力辉马达获得微型电机全自动滚蜗牙设备专利2025-07-05
- HVDC股票龙头名单是这些!(2025411)2025-07-05
- 手机开不了机怎么办2025-07-05
- 光伏逆变器: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科华数据谁是龙头2025-07-04
- 万胜智能:拟改变运营规模 添加集成电路规划、集成电路芯片等事务2025-07-04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获得根据强化学习的柔性直流稳压器智能调控体系及办法专利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