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工匠:“求助热线”的“破风者”

来源:选型说明书    发布时间:2024-05-20 19:07:10

  五月,是劳动者和青年的节日,它奏响了无数劳动者的赞歌,也编织了一幅幅青春梦想的画卷。5月14日凌晨,已近1点,集训一天的刘黎宁躺在床上卸下疲惫,放下睡前必看的技术书籍,正想合眼入睡。然而,一通电话打破了这份宁静,这位略显瘦小的年轻人立即两眼放光,起身、穿衣、推门向现场奔去……

  “黎宁”“黎宁”……诸如此类,一天下来,电话那头的“求助热线”就这样络绎不绝,这位年轻的电控仪工程师仿佛成了全天候 “维修超人”。在本职工作之外,现场众多问题都成了他面对的挑战,但他总是有求必应,从容应对。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黎宁总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笑着说:“多干点工作哪算啥?干得多就学得多。没有1,那就是0。”这是他独特的工作哲学,也是他坚守的信念。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在国家管网北京管道公司北京输油气分公司延庆作业区中脱颖而出。

  从电控仪工程师到青年创新小组带头人,刘黎宁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把对技术的热情,转化为在生产一线深入研究、攻克难题的动力。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大潮中,他带领作业区青年员工积极探索、锐意进取。

  梦想与坚持,是他前进的两大动力。回想起宿舍的那套简陋试验台,设备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他对技术的无限追求。每一个深夜,他都在那里拆装、组合、研究,力图让生产实际更优化,而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让他欣喜若狂。因为他喜欢在技术创新的大海里“冲浪”,他享受创新的喜悦。这让他一直扎根于基层,致力于开展应用型技术创新研究。

  以无人值守站场视频监控系统为例,为确保夜间监控效果,站控室、机柜间、配电间等重点区域需要打开照明系统。原照明灯具使用面板手动开关控制,员工需要频繁操作。刘黎宁巧妙使用智能时控开关进行替换,无需改变现有开孔结构和线路配置,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了对灯具的分区管理,大幅度减少了员工操作量,轻松达到了智能控制的目的,让员工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在阀室供电系统方面,原24V直流电源为阀室监控系统供电,这中间还包括交流逆变电源和直流12V电源两台装置。然而,现场监控电源工作一直不稳定。未解决这一问题,刘黎宁进行了多种电源的模拟测试,最终选用一台低自耗直流电源来替换原有供电装置。这一改进减少了供电设备数量和故障率,明显提高了供电质量和稳定性。

  为避免视频监控电源在极端温度环境中受一定的影响,经过他精心改良,新安装电源可在-40至85℃的环境中稳定工作,为阀室监控系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支持,电源供电效率提升10%,让后备电池更耐用。“比起冬天那些太阳能供电不足的日子,好过多了!”同事们这样赞扬。

  他深知,创新既需要精英引领,也需要群众参与。在基层工作的经验让他更了解哪些环节效率低下,也让他更加熟悉每台设备的特性。

  2021年,北京管道延庆作业区有幸成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天然气供应保障主战场。他的冬奥梦,不仅仅停留在想象上,他在内心里对自己这样说:“保障冬奥的天然气供应,是公司的重大责任,也是我自己的一场比赛。而我最想要的‘金牌’,就是冬奥天然气供应保障的‘金牌’!”

  冬奥会举行前,他身先士卒,更是组建起一个创新团队。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冬奥的天然气供应!”他们采用问题导向的创新方法,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他建立的“提出需求、制定方案、搭建平台、现场应用、效果反馈”工作机制,使得从研究到应用的过程更顺畅。例如,他们研发的激光气体检测系统,能够远程监控天然气的浓度和超限报警,完美解决了之前的监控难题;而基于模型理论的供电系统,也能实时监控供电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防患于未然,等等。

  2022年,表现优异的他面对公司给予的进入“管理序列”的宝贵机会,他放弃了,毅然选择了继续他的“技术序列”。虽然这非常可惜,但也坚定了他踏实搞好技术的决心。

  2022年11月15日,国家管网集团公司张伟董事长到基层单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对刘黎宁一心一意搞技术提出了表扬和勉励。

  2022年12月10日,在公司鼎力支持下,以刘黎宁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落成。刘黎宁将“省钱、高效、服务输气生产现场”作为工作室的核心理念,带领团队完成全部实验设备和技术组件的设计、安装、调试及后期维护工作,实现了100%自主完成率。

  工作室采用独特的积木式创新设计,使设备能够灵活组网和应用,团队能够迅速完成多套设备的组装,多种模块化组件也能根据现场实际的需求快速拼接,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工具和设备全都是为实际输气生产服务的真家伙,既可用于测试与研究,也可作为工艺系统备件。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它已成功完成多次控制管理系统故障维修任务,并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备件库之一。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为公司创造了经济收益。三年间,他们完成12项“五新五小”成果,解决7项技术难题,取得2项国家专利,累计节约费用近百万元。

  他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建树,还很注重团队的合作与分享,让所有创新成果、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都能共享给团队中的每一个人。2023年,北京管道公司大手笔推出“京空间”项目,这不单单是一个平台,更是基层员工展现创新、创造价值的舞台。刘黎宁,一个富有创新激情的技术达人,巧妙地利用这样的平台,带领他的技术团队,打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线上“星•云”工坊。这个工坊不仅具备培训功能,更是一个研究、交流和成果转化的绝佳场所。

  刘黎宁的目标很明确:让“星•云”工坊像繁星一样遍布分公司基层单位,用“明星”的影响力激发基层青年的创新热情。同时,工坊依托“云模式”实现岗位技术培养和训练的全新体验,比如云直播、云控制和云调试等功能。这不仅打破了区域研究壁垒,更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而今,随着国家管网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站场自动化水准不断提升。刘黎宁和他的团队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联盟。他们一同面对挑战,打破常规,用智慧和汗水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口”。

  刘黎宁深知,没有组织的培养和公司的支持,他不可能走到今天。因此,他始终抱着感恩的心态,将所学知识、所获经验和技术丝毫没有保留地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耐心指导,确保小组成员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实际应用现场解决。

  他,就是这样一位“求助热线”的“破风者”,国家管网集团的“青年岗位能手”与“管网工匠”刘黎宁!